醉库出品
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案例名称: 如何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方案”

[ 如何为老旧厂房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方案” ]

园区设计案例欣赏行业设计
案例标签
老旧厂房既是展现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续城市文脉、拓展城市文化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相较于国外较为成熟的工业遗产开发模式,我国在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打通老旧厂房改造的“任督二脉”,让保护有标准,让利用能落地,既是摆在政府管理、行业操作面前的命题,也是难题。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动能换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更新转型背景下,老旧厂房成为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推动文化发展的有力抓手。由工业记忆转向文化创意,由旧空间转向新地标,实现跨时代文化交融碰撞,既有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在2018年8月18日举办的2018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论坛上,我们看到了30多个城市(城区),近百个园区的参与。会上多个省市的老旧厂房企业代表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共性的。这些问题既有老厂房改造一直悬而未决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新现实、新需求下的新矛盾。 文化空间 永续发展 贡献老旧厂房改造“中国方案” 破解老旧厂房的瓶颈问题,需要系统认知、科学规划,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为老旧厂房改造提供全新的筹划机制,为世界贡献老旧厂房改造的“中国方案”。



1. 谋划顶层设计,向落地政策要效益 针对老旧厂房保护层面存在的难题,急需建立对应的工业遗产评估体系,对于老旧厂房的建筑、设施等逐一甄别,确定用途和改造标准。在老旧厂房利用层面需处理的土地性质变更、建设施工、安监消防、遗产认定、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等内容和环节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亦需要顶层设计的政策突破。针对目前出现的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难题,中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顶层设计,用法治力量推动政策落地开花,对老旧厂房改造文创空间中存在的发展难题予以深入研究,尽快制定出管控全国、惠及文创园区经营者的可落地、可见效、可惠民的政策。 近期,国家有关部委已经组成专门调查组,就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和文创再造的问题在浙江和江苏进行专题调研,我们期待着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带来一场“久旱逢甘霖”的政策及时雨。


 

2. 打破思维定式,向公共服务要效益 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兼顾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打破了园区的封闭围墙,为园区、社区的良性互动搭建桥梁,也是提升园区品牌的重要方式,这一点在很多园区的实践中已被证实。例如郎园在每个园区都用一定比例的面积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吸引和服务于大量的文化人流;东方嘉城通过提供经营服务,创造了角楼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的代表案例。这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正在反哺园区的品牌力和竞争力,这些园区在公共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和范式。这些真实、鲜活的案例说明“双效统一”并非是一句空话,产业经营和公共服务并不冲突。


 

3. 打造品质园区,向管理服务升级要效益 事实证明,好的园区不是空间体量取胜,而是综合品质的赢家。园区管理和服务的升级是园区的生产力、品牌力。这里所说的服务,绝不是简单的水电物业、几间会议室的简单模式,而是全景式规划和运营的“强服务”;这里所说的升级是运营模式的升级、服务的升级,最终是人才的升级。园区运营者、管理者需要实现由“二房东”到“产业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只有想企业之所想,才能让园区运营者与企业之间形成休戚与共、利益相关的共同体。高品质园区形成的是可以输出的服务和模式,是可以跨地经营的品牌。  


 

  4. 构建文化“生态圈”,向空间融合要效益 由老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区,不仅仅是一种有特色物理空间,更是承载城市文化发展的“生命体”。文化传承要从老旧厂房、工业文明入手,挖掘城市的文化精髓。城市更新不是园区的改造或新建,而是工厂大院、社会营造、城市生活美学的渗透。根据园区的特点,打破园区的封闭围墙,走向融合社区甚至校区的开放环境,才能为园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将老旧厂房打造为全新的城市会客厅,形成流动的城市美术馆,描绘生动的城市风景线。 5. 优势互补求发展,向合作要效益 在老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过程中,部分问题并非园区层面能够解决,需要缔结联盟来共同探讨、联合发声。借助这一平台建立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高效沟通渠道,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园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并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有量更要有质,有规模更要有特色,有政策更要完成最后一公里。对此,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可以探索的路。 摘转自言之有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