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一幅油画名作是怎样产生的

说起油画,大家都知道学院派这个词,雅克-路易·大卫就是18世纪法国学院派的祖师级人物。
而苏格拉底,相信更加耳熟能详。他生于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饮毒酒离世。古希腊哲学家,和学生柏拉图及徒孙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图1 雅克-路易·大卫(法),《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布面油画(大都会博物馆藏)」
公元前399年春,3名雅典公民对这位哲学家提起诉讼,告他不敬城邦之神、传播异端宗教、腐蚀雅典青年——罪名重大。雅典政府给苏格拉底两个选择,要么放弃信仰,要么喝下毒槿汁。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选择了所信仰的真理。柏拉图的《斐多篇》记录了这一过程,苏格拉底意志坚决的对法官说: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我决不会停止哲学实践,不会停止对你们进行劝导,不会停止向我遇到的每一个人阐明真理……所以,诸位,不论你们是否释放我,你们知道我是不会改变我的行为的,虽百死而不悔。
1758年狄德罗发表了《戏剧诗》,认为苏格拉底之死的场景适合作为哑剧的主题,之后,许多画家都表现过这一题材。可以说,在18世纪的法国,苏格拉底是那些寻求启蒙和思想自由的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苏格拉底之死》在1787年的法国是一个强有力的主题。
「图2 雅克-路易·大卫(法),《苏格拉底之死》(局部)」
在大卫的笔下,《苏格拉底之死》被营造为一个光影投射的舞台,舞台中央坐着裸露上身的苏格拉底,他身姿庄严、腰杆笔挺,左手指天,右手即将接过一个学生递给他的毒酒,上身和胳膊如运动员般健壮,神情既无畏惧也无悔意。
起初,大卫准备画苏格拉底正在饮药自尽的情景,但是诗人安德烈·谢尼埃提出了可以表现更大的戏剧张力的建议:画上的苏格拉底正宣讲完一个哲学论点,同时泰然伸手拿起那将要结束他生命的毒杯,这既象征着对雅典法律的服从,又象征着对自己内心的召唤始终不渝。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生命完成升华的那一刻。
画中镇定自若讲述哲学观点的苏格拉底使人崇敬,哲学家周围哀悲哀不已的友人们则加重了画面的悲剧性。
「图3 雅克-路易·大卫(法),《苏格拉底之死》(局部)」
这位坐在床角的就是柏拉图,他手里拿着一支笔,身旁放着一卷纸,他是这场城邦冤案的沉默的见证人。他在苏格拉底死时29岁,但是大卫把他画成了一位老人,须发皆灰,神色凝重。
「图4、5、6 雅克-路易·大卫(法),《苏格拉底之死》(局部)」
苏格拉底周围环绕着弟子和友人,他们显露出消沉和悲伤的神态。画面左侧拱门处三人正在走上台阶,其中一名女性悲伤、依依不舍地举起右手告别,那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克珊西帕。举杯的年轻弟子身体背对老师,以手掩面,流露出内心巨大的痛苦。他的左侧可见一名年轻男子正悲伤地伏在拱门内墙上哭泣,画面右侧有一位青年男子正在号哭,可能是阿波罗多洛。《斐多篇》中记载「阿波罗多洛的哭泣一直没有停止,此刻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图7 雅克-路易·大卫(法),《苏格拉底之死》1782年,素描(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1787年大卫开始创作《苏格拉底之死》这幅杰作之前,他已经对这个题材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大卫1872年、1876年的两幅素描,相信大卫为了完成1787年的杰作会绘制大量的素描和草图,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素描仍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主题的探索,和在构图上的推敲。
「图8 雅克-路易·大卫(法),《苏格拉底之死》1786年,素描(大都会博物馆藏)」
1786,巴黎议会中富有的人物查尔斯·米歇尔·特鲁达·德拉萨布利埃(Charles Michel Trudaine delaSablière)委托大卫绘制《苏格拉底之死》。
从1782年开始构思,到4年后接受委托,《苏格拉底之死》的画面实际上已经在大卫脑海中酝酿已久。新的草图中画面张力和矛盾感更加突出,给苏格拉底递毒酒杯的弟子转身更具力量,举酒杯的手和接酒杯的手仿佛《创世纪》中亚当和上帝的手,永远处于惊心动魄、即将接近的一刹那。右边的门徒数量从四个增加到六个,坐在前景石块上的克里托不再拿着书,而是抓住苏格拉底的大腿,仿佛在恳求他改变主意。
「图9 《苏格拉底雕像》公元前4世纪,希腊(罗马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藏)」
绘制古代题材最大的麻烦是图像资料匮乏,所幸古希腊和罗马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代雕像,这尊古希腊传世的苏格拉底雕像可能就是大卫绘制哲学家的素材来源。相传苏格拉底既老迈又丑陋,从雕塑来看也确实不算英俊。
「图10 《苏格拉底雕像》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这是我在大都会博物馆发现的一件苏格拉底雕像,制作于罗马帝国时期,可能是参照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利西波斯的青铜雕塑复制而来。感觉这件雕塑和大卫油画中苏格拉底的面容更为接近。

「图11 雅克-路易·大卫(法)及其工作室,《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后,布面油画(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当你关注一件事情时,你会慢慢发现围绕在这个事情周围的小世界。很有意思,一次偶然访问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竟看到了这幅未完成的《苏格拉底之死》。这也是大卫所作,可能是后来为了教学,和学生一起又复制了同样的一幅,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完成,倒是让我们得窥大师的绘画过程,也属难得。
「图12 雅克-路易·大卫(法)及其工作室,《苏格拉底之死》(局部)」
画面中苏格拉底这一部分仅仅是画完第一遍,可以清晰的看到油画绘制的程序,严谨的造型,亮暗大块面施以薄薄的油彩,为画面奠定统一的色彩基调。苏格拉底身体和白袍的亮部已完成一遍厚涂,光感和体积已清晰体现出来。
「图13 雅克-路易·大卫(法)及其工作室,《苏格拉底之死》(局部)」
画面左侧已接近完成,细节的层次丰富细腻,能仔细体会画家多次绘制的笔触和颜料厚度的变化。
「图14 《公众在卢浮宫观看大卫的“加冕礼”》路易·莱波尔德·博伊利,1810年,布面油画(大都会博物馆藏)」
大卫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画家,《拿破仑加冕礼》是大卫受拿破仑委托,历时两年于1807年11月完成的绘画杰作。画面描绘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皇帝和约瑟芬皇后在巴黎圣母院加冕时的场景。
此画1808年在卢浮宫展出三次,和现在一样,画前面簇拥着众多的观者。 这个景象被同时代的画家路易·莱波尔德·博伊利绘制到了他的作品里,就是上面这幅《公众在卢浮宫观看大卫的“加冕礼”》,画中最右边,画家把自己也画进了观众里,这种手法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这幅作品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知到大卫在当时的热度。
「图15 《苏格拉底之死》在631展厅展出的场景」
最后,我们回到安静的展厅,《苏格拉底之死》就陈列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楼18世纪法国绘画厅,展厅号为631。有幸前去观看的朋友,可以坐在展厅的椅子上慢慢端详这幅杰作,感受古希腊和18世纪法国的历史脉搏。
时向东
艺术家,策展人,美术学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曾获日本泷富士国际美术奖,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提名奖等重要奖项。
-
咨询热线
8610-64337250
-
-
